8 月 15 日讯,
谢晖在接受《东方体育日报》姬宇阳专访时,谈及球员留洋与收入、动力等话题,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与经历。

谢晖认为,球员留洋首先需要自身有强烈的渴望。他回忆 1998 年差点留洋却未能成行时,因
梦想近在咫尺而十分激动,甚至去俱乐部和领导拍桌子。当时他和范志毅、杨晨等球员出去踢球,收入比国内高一些,虽不算多,但在欧洲二级联赛的收入确实高于国内。
对于收入结构,谢晖表示国内与国外不同,国内有较多赢球奖
金,国外多为年薪,且照搬欧洲模式并不完全适合国内。他指出,欧洲球员动力在于打好球能获得更大合同,状态下滑收入会大幅缩水,所以即使没有赢球奖金也很卖力;而国内一些球员易在舒适区失去动力,尤其是二十七八岁的
国家队队员,俱乐部顶薪且无竞争,导致不想留洋。

谢晖认为,目前
中超多数球员留洋机会不大,但 2007 - 2008 年以后出生的球员,留洋希望大很多。他提到,如今
中国球员留洋门槛变高,源于球员基数问题,当年是从众多人中挑选,现在比例不同,且欧洲联赛水平不断提升。近邻
日本 20 多年前与中
国足球水平相当,如今已远超,值得借鉴。
谈及在
德国踢球的经历,谢晖表示,在欧洲,只要达到标准就能获得出场机会,无关外援身份,关键是实力。球场上沟通不难,掌握 20 个单词基本足够,无需过多顾虑文化、语言,实力才是核心。像
三笘薰、
孙兴慜,关键也在于自身能力和水平。
谢晖的
观点为
中国球员留洋提供了思考,渴望与实力是基础,年轻一代或成突破点。